現在許多小朋友的說話能力發展較為緩慢,或是口齒不清,父母都擔心不已。那麼究竟要怎樣做,才可以讓小朋友「多開金口」?
第一點:分享自己的故事,引起小朋友互動的興趣
跟小朋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趣事,可以引發小朋友對講述自己故事的興趣。當然技巧是需要的,例如需要用一些誇張的手法來描述一個讓自己開心的經歷,從而感染小朋友,誘導他們主動分享自身的感受。同時,也可以利用開放式的問題,來製造幻想的空間,讓小朋友更勇於表達自己心中所想。
第二點:說出自己的「理由」
當大人當久了,我們總會忘記小朋友的感受和感覺,常把「1+1=2」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。即使對於明白了「1+1=2」的小朋友而言,「一理通百理明」也是個花時間的過程!所以,許多時候,家長要為自己的行為舉止所帶有的情緒及心情加以解釋。打個比方,如果在生活中,你希望小朋友和大家一起圍著桌子吃飯,你可以告訴小朋友:
「爸爸希望小明你可以跟我一起吃飯,因為有你在我身邊吃飯,感覺很幸福、滿足。看到你一口一口把飯餸往嘴裡送時,爸爸也彷彿嚐到食物的滋味。」
要小朋友開口說話,要先教會他們把感情和嘴巴連結。有時心理障礙也是最大原因,導致小朋友不敢勇於表達。如果小朋友在一個很有愛的環境中長大,爸爸媽媽都不吝嗇把自己的感受都告訴小朋友,小朋友就會知道在這個地方,我可以安心地把自己所想和所感受的都說出來。久而久之,小朋友便會更懂得如何向你表達他們的感受。
第三點:多閱讀書本
普遍家長都認為,閱讀書本有助小朋友學習修辭技巧。然而,對於年紀較小的小朋友而言,學習修辭技巧仍言之尚早。反之,看書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表達能力,增加他們在不同層面上的表達,幫助他們內化自己的感受。當然,家長也需要仔細篩選小朋友所閱讀的書本,免得小朋友從不合適的書本上,學會不合適的表達方法。例如,感到不高興時,就動手打人來表達不快。
第四點:利用故事,巧妙運用「事、地、人、時」的技巧,引導小朋友說出「如何」及「為何」
許多家長都有培養小朋友看書的習慣,而現在也有很多書會教導家長如何利用「事、地、人、時」作適當的提問,從而引起小朋友把書本看下去的興趣。利用「事、地、人、時」後,可以從「如何」入手。
例如:你覺得烏龜「如何」可以在賽跑比賽中取得勝利?當小朋友能熟練地創造出不同方法/方向後,可以再從多個「如何」中抽取一至兩個來問「為甚麼」。切記引導小朋友「開金口」同時,也不可以提出太多問題,令小朋友覺得煩厭,或感覺被質問,所以要小心運用這個技巧。
第五點:運用顏色筆
看到這裡,或許你會感到疑惑。到底顏色筆能如何幫助家長,把道理或前因後果,向不明就裡的小朋友說清楚呢?原來,運用顏色筆畫圖,並配以簡單的文字,也可以引導小朋友多說出自己的感受,或周遭發生的事情。色彩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,圖畫則可以加深他們的記憶。坊間有些有關學習的工具也是鼓勵學習者用色彩整理資料、表達內容、製造筆記等等。
⎯⎯ 親子教練 K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