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成功課從來都只是小朋友的事,但由20世紀未至21世紀開始,功課更成為了家長、爺爺嫲嫲、公公婆婆、傭人的事,甚至連補習老師也要「插一腳進來」。究竟小朋友的功課可以如何由「洪水猛獸」般難以應付變得「細水江河」,令孩子自得其樂呢?
從前父母都喜歡叫小朋友「快快把功課完成就可以玩囉!」來哄孩子,希望籍此推動小朋友可以「快點」完成功課。但21世紀的功課可不是「快」就可以完成,所以,以「快完成」來激勵小朋友的效用有限,反而,從小培養小朋友集中精神解決功課中的難題方為上策。
例如,老師要求小朋友把運動會的深刻場景以圖畫方式記錄,並以簡單文字描述,但小朋友覺得畫畫太麻煩,同時亦不知道描述哪個場景較好。家長除了主動提供方法外,還可以怎樣做?
一、諒解小朋友不願意做「較難」功課的「艱辛」
當成年人當得太久,都忘卻了作為小朋友面對「較難」功課時的「艱辛」。 也許,我們現在回看當年自己認為「做不到/做不好」的功課,會發現其實題目一點也不複雜,甚至不理解當年的自己為何會覺得複雜。但事實是,因為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,所以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,那些所謂「較難的功課」也不過是「小兒科」。
用「過來人」的身份來否定「當事人」的心情,其實只會引來孩子對父母的誤解,以及加深孩子對與自己「總是自己做不來」的固有觀念。所以,我們要以小朋友的角度去感受他們不願做某件事的難處和心情,這樣他們才會願意聽下去。
二、引導小朋友主動找出解決方法
用一點時間陪伴在小朋友身邊,引領他們主動去想出解決方法。就以上例子,如果小朋友覺得繪畫很難,那麼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孩子,例如,問小孩「如何可以令事情簡單點,又能完成作為學生的責任?」。
同時,要尊重小朋友的決定,即使他決定用「火柴人」為作畫的對象,我們也不要阻止,因為最終有可能受老師責備的始終是孩子本身。有時如果過份在意或緊張,小孩子便會對整件事的「擁有感」減低,對培養小朋友的責任感沒有好處。
三、肯定他們的「小小」付出
正如上文,小朋友不喜歡繪畫,但如能用「火柴人」作畫,把自己責任「完成」,我們要肯定他們願意改變及付出的力量。畢竟,要做自己不擅長、不願意做的事,恐怕連大人也要一定的勇氣才能做好吧。
⎯⎯ 親子教練 K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