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親子專欄》先做這4個動作,去了解孩子是否「我只是好動,而不是過動」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《親子專欄》先做這4個動作,去了解孩子是否「我只是好動,而不是過動」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曾經有一宗個案,是一個焦慮的年輕媽媽,她的女兒在三歲不足時已經上學了(兩歲沒有上過預備班,只上過一些 Playgroup)。年輕媽媽的顧慮是:

👩🏻:「老師跟我通電話,說我的女兒有過動症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為甚麼?

👩🏻:「她說她不守規則不聽從指示不理會老師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有沒有例子?

👩🏻:「那... ...我沒問... ...」

第二次見面時,她跟我說:

 👩🏻:「老師說她不會排隊,老師告訴她要排隊,她非要把玩具搶來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還有呢?

👩🏻:「老師說不,她不聽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原來如此。在家裡呢?

👩🏻:「她的確不太專心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例如呢?

👩🏻:「她看書時間超短,自己玩的時間也不長,東玩一堆,西玩一堆。」

👩🏻‍🏫:「你認為這是不專注?

👩🏻:「是的,不專心嘛。」

這個小女孩當時差不多快3歲,父母的擔憂是絕對可以理解。有時我覺得緊張比不以為意好,起碼緊張的父母會嘗試多理解自己子女的情況,況且許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如果能及早發現,並使用不同的方式訓練,可以改善許多能力或行為模式。看見這麼年輕的媽媽有這種與時並進的常識,我由衷地替這個小女孩高興。願意多花點時間、精力培養子女,能對他們的成長起積極的作用。當我正感到安慰時(大概只有3秒左右),年輕媽媽逼切的問:

👩🏻:「哪裡可以做評估?要做評估嗎?我女兒肯定是過動症了!她是過動症嗎?...」

她的語無倫次反映了年輕媽媽的不安,我沒有特別想要安慰她的意思,但她的憂慮使我要跟她說個明白:

👩🏻‍🏫:「你說你的女兒有獨自看書及玩耍時間,只是時間較短,不到 10 分鐘左右,對吧?」
👩🏻‍🏫:「她只在學校不太能聽從老師的指令,她不排隊的次數有多少次?十分頻密?是在甚麼情況下不聽老師指令?」

👩🏻:「... ...」

首先,需要感謝老師特別提醒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某種特殊學習,因為無論老師動機為何,小孩子的需要受到關注都是一件好事

但作為父母必須謹記,老師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,他們的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,但也毋須當作是「判詞」。我們要冷靜處理自己的憂慮,再想想下一步該如何走。當小朋友被懷疑有過動症,以下有4個動作可供大家參考。

第一個:冷靜了解老師的說話

當老師描述小朋友的行為時只帶有形容詞,大家要問清楚意為何解。因為每個人對不同的詞語有着不同的理解,尤其是當人帶有情緒地說話時,對形容詞的理解更是不一樣。所以,請老師對自身形容多提供一些例子,能較清晰地明白完整的狀況。

另外,如果老師舉了例子,要請老師再仔細說明作佐證,原因是甚麼?用以上個案為例,不排隊拿玩具的情況有多少次?是甚麼時候發生呢?有沒有其他懷疑小朋友過動的例子?倘若未能了解小朋友的真實情況便擔憂起來,或多或少是對自己的精神虐待吧!

第二個:給予孩子一點時間

個案中的小朋友年齡尚少,要多注意發展是再真不過。不過,作為父母,要給予小朋友足夠的成長時間。何為足夠?就是不和別人所花的時間作比較。其實,中國人比較奇怪,甚麼都喜歡比較,比誰的孩子較早會爬、比誰的牙齒先長出來、比誰先懂得說話等等。或許其他小朋友的成長速度可以作為參考,但也不需要逼切地要求小朋友趕上其他孩子的成長進度。人的大腦中,有 white matter 及 grey matter,前者是天生的,後者則要透過經歷累積。天生的部份跟累積的速度不一,不可以一概而論,所以多給小朋友一點時間相當重要。

第三個:先向專家請教

如果真的很憂心,可以請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評估,不要胡亂猜測,令自己更擔憂。

第四個:家中訓練

許多家長會問,可以和小朋友做甚麼增加「安靜」的時間,我的理解應該是「專注」的時間。其實,堆積木有助訓練小朋友手部肌肉及專注力小朋友在獨自做事時,家長盡量不要打擾。有時父母可能覺得小朋友會悶,特意去陪他們,這個行為的確是很窩心,也有其必要性。但如果小朋友正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,無論玩或看書,家長只需靜靜地看著就可以了。待小朋友主動要求你的參與時,你才加入。小朋友專注做自己的事情,時長會隨著成長而變長,專注力亦會慢慢提高,我們只要保持安靜,已經能幫助小朋友訓練自身的專注力了

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