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親子專欄》小朋友壞習慣太難改?打破「惡性循環」的5個最有效的方法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《親子專欄》小朋友壞習慣太難改?打破「惡性循環」的5個最有效的方法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曾經有一名媽媽,從學期初開始,十分殷切地給我打電話。從她的口吻可以聽出,她是挺關心自己的兒子,並提及她兒子有一個壞習慣:賴床

「老師,今天小杰(化名)沒有遲到吧?」
他踏進學校的紀錄,媽媽應該看得到吧?是不是APPS沒有更新所以用不到?


「沒有,只是今天花盡心思叫他起床,出門時間已經很晚了,我怕他遲到,我也不好監視他。」
小杰今天準時呀!


「老師,其實我打電話來不只是想詢問他有沒有準時,而是想知道應該用甚麼方法叫他起床。」
原來是這樣,媽媽,賴床是他的習慣嗎?


「這個我也不太知道,從前我太忙,叫他起床的不是我。我想應該沒有吧!因為都沒有遲到紀錄。」
那麼,媽媽的擔憂是...?


「怕他養成壞習慣,日後難改。」
怕他變得沒有責任心,上學上班毫不上心,然後容易遲到


「對對對,的確是這樣。」

在父母眼中,小朋友滿是養成壞習慣的傾向,所以現代的父母一發現孩子稍有壞習慣的表現,就會馬上提醒,希望在變成習慣前糾正。因為大家深知壞習慣難改,但如果真的已經養成壞習慣了,又該如何改?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,並適當地就著小孩的年齡微調:

方法一:找個機會,坐下來談談

「勿在小朋友溺水時,教他游泳。」— 最好的教養時機就是在小朋友空閒時,才把觀察到的問題說出來。找一個單獨且面對面的機會談一談,即沒有第三者在場,頂多只有爸爸和媽媽的時候。

方法二:表達你的關心及擔憂

在傾談當中,問題及解決方法由小朋友提出,爸爸媽媽以表達自己的擔憂及關心為主。當孩子想出一些方案來,家長可以在方案的可行性上給予意見。

方法三:一起訂立明確的規則/規定

小朋友提出的方案,必須是一些新的規則/規定,即是透過他們自己思考所得出的方法。而這些方法必須是具規範性的,由輕到重,例如:吃飯前爸爸媽媽會明確作出三次提醒,孩子就要在第三次時自行到飯桌,否則飯餸將會被收走,孩子也不能再吃別的。在第三次提醒時,父母必須用警示性的語氣以作提示。第三次提醒已發出,父母在收起飯餸時必須旁述自己的動作。一些明確而又清晰的執行方法是必須的。

方法四:共同努力21日

訂立好規定,便要一起共同努力21日,把這個新習慣建立起來,以取代舊習慣。,父母可以用一些貼紙或表,清楚列明孩子已成功完成多少天,每多少天會有小獎品,以作為孩子的動力。有時,這些小獎品並不是重點,重點是小朋友覺得和父母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情,信心會大增,令他們看到自己的付出,使他們更自信。

方法五:嚴密監督及獎賞

父母要相信孩子,同時要幫助小朋友完成建立習慣。所以,「監督」是必須的。即使父母要上班,每天也要跟孩子一起看看成果。如果失敗了就教導孩子該如何繼續,成功了便大讚一番。孩子無論年幼還是年青,都會在意父母重視的事情,更何況,有些小朋友需要別人從旁協助。

父母只需要持之以恆,點滴累積,把這個技巧傳授給小朋友。他日他們面對類似的問題時,便會懂得如何處理。同樣地,生活智慧也是這樣累積而成。

⎯⎯ 親子教練 Kore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