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長都會為小孩的作文內容過分簡短而頭疼。為什麼他們寫作時都沒有描述自身感受,或經常交「行貨」,沒用心做?或者,即使小孩喜愛閱讀,亦不懂得潛移默化,好好地模仿一下作者的寫作風格。
第一點:增加不同經歷
台灣作者楊嘉敏在她的著作中提及,可以用五味增加小朋友對事物的感覺,幫助小孩子的感受及感知,這樣能為小朋友的寫作靈魂增添色彩。所以,和小朋友創造不同的經歷是寫作寫得好的必經之路。有時只是文中一兩句說話,便能感受到小朋友對作文的排斥與恐懼,即使一些文筆不俗的作品,也只是流於表面。增加小朋友在生活層面上不同的體驗,用五感增強對該體驗的記憶及感受,這樣孩子的作文靈魂便會變得更有色彩了。
第二點:慢活
小朋友功課繁重,興趣班頻密,有時要真正停下來實在太難了。同時,這樣對小朋友心理也會產生很大壓力。如果小朋友能夠嘗試慢活,對生活作出一定程度的投入,用時間換取更多的個人感受,對寫出有質素的文章較有幫助。
第三點:分享自身感受
畢竟父母當了好些年的成人,自身也有著不同的經歷。有些經歷孩子們未必一一擁有,但用相等喜悅、恐懼、興奮、矛盾等的心情分享,即父母能繪聲繪形地把事情一一呈現,把自己當時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,小朋友也會感染其中。小朋友在自己未能親身擁有的經歷中,發揮無限大的想象,對他們的寫作有一定的正面影響。
第四點:經歷時/後感
每次經歷各種各樣的情境時,我們可以輕輕地問一問小朋友的感覺或感受。例如吃到好吃的東西,怎樣好吃,讓他們形容一下;是甚麼事情讓他感到喜悅,哪一個部份最讓他們感到喜悅等等,令小朋友能夠察覺自己的情感,並可以與家長互相交流,讓小朋友的「真我」流露出來。當然,交流時不作任何評價是關鍵。
第五點:伴讀良機
伴讀不只是幼兒專利,10歲後可以繼續伴讀,好處是能夠更有效地讓小朋友留意文章的用語及句式。雖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專家,但有些時候,以討論者的身份與孩子交流,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及學習語文。原因是,不以專家自居,以平等的身份學習,小朋友容易從中獲取成功感,更何況父母伴讀是所有小朋友都喜愛的事呢!
父母大多與我分享:「你說的我們都有做,為甚麼有些會不奏效?」
原因很簡單,每個小孩不一樣,而且要用上一些小技巧、小竅門,才可以水到渠成。
⎯⎯ 親子教練 Kore